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最近一次陨石撞地球,以及最近一次亚洲杯冠军是哪个国家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NASA发布警告称:一颗宽达656英尺(约200米)的巨型小行星,正在以每小时8.2万公里的速度靠近地球,如果与地球相撞,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,NASA将其视为“潜在威胁”。
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,普通小行星根本伤不了我们,但是个头较大的小行星将会引发生物灭绝,比如: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,研究人员认为和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有关。
据研究发现:
直径10米以内的小行星,在经过大气层时被燃烧殆尽,部分金属小行星可能会有陨石落在地上。
直径140米以上的小行星,如果砸到人口稠密的地区,将会对当地造成“重伤”,但不会构成全球性灾难。
直径1000米以上的小行星,如果撞击地球,将会造成全球性灾难,撞击威力相当于1000亿吨TNT爆炸,而“小男孩”爆炸的当量,也只有1500吨TNT炸药。
所以,NASA发现的这颗200米宽的小行星,属于“城市杀手”级别,如果撞击地球,并且落到人口稠密的地区,将会对一个城市造成灾难性破坏,我们必须要重视。
另外,国际空间站在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,目前一共有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和生活,如果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,国际空间站上的7名航天员该咋办?
小行星:空间站该如何躲避小行星?目前国际空间站一共有7名航天员,分别是乘坐龙飞船,执行“Crew-6”任务的美国宇航员斯蒂芬·鲍恩、沃伦·霍伯格、阿联酋宇航员苏丹·奈亚迪和俄罗斯宇航员安德烈·费佳耶夫。
乘坐“联盟MS-22”3名航天员俄罗斯的谢尔盖·普罗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·佩捷林,以及来自美国的弗朗西斯科·鲁比奥。
万一这颗200米宽的小行星朝着地球的方向前进,7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如何保证?
其实,空间站最怕的就是与其他物体相撞,因为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,没有大气层的保护,即便是直径1毫米的物体,高速环境下与空间站发生碰撞,就可能会导致泄露事故。
比如:联盟MS-22号飞船,停靠国际空间站期间,被微陨石撞击,飞船上出现0.8毫米的致命小孔,造成冷却剂泄露,以至于3名航天员需要太空救援,俄罗斯不得已情况下,发射了联盟MS-23号飞船去营救他们。
有研究统计:
直径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,可能导致空间站某个设备失灵;
直径大于1厘米的太空垃圾,可能会贯穿空间站
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,可以将空间站撞成碎片
如果这枚200米宽的小行星与国际空间站发生撞击,国际空间站根本没法幸存。
不过,正是因为空间站太害怕碎片撞击了,所以在防撞击方面做的非常好,空间站能够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物体,只要发现大于10厘米的太空碎片或者小行星,进入到国际空间站轨道上下1.25公里、前后25公里的长方形的区间内,或者是碰撞概率大于万分之一,空间站就必须要开启变轨躲避。
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,变轨期间,航天员会穿好舱内航天服待在飞船里,一旦遇到紧急情况,航天员可以随时逃离空间站,返回地球。
尤其是直径200米的小行星,已经是NASA重点关注的对象,它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范围内,一旦发现它可能威胁国际空间站,国际空间站就会变轨躲避,所以国际空间站怕的不是个头大的小行星或太空垃圾,而是那些个头非常小的微陨石,因为难以追踪,反倒会相撞。
(微陨石撞击国际空间站留下了小孔)
直径200米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?NASA发现的这个200米宽的小行星,被命名为“2023FK”,NASA表示这颗小行星将会在5月24日,从距离地球不到724万公里的地方掠过。
724万公里是什么概念呢?
地月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,724万公里是地月距离约20倍,从人类角度来看,非常遥远,听起来似乎没有撞击的风险。
但是科学家们警告说:当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米,同时与地球轨道最近距离小于0.05天文单位(约750万千米),就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。
而“2023FK”就是这类危险的小行星!
如果它撞击地球,我们该如何拦截呢?
目前我们还没有专门拦截小行星的武器,虽然NASA在2021年进行过行星防御测试任务,发射探测器通过撞击小行星的方式,对目标小行星产生大约4毫米每秒的速度改变,影响小行星的轨道。
不得不说,这个改变对小行星来说微乎其微,只有放大轨道周期,才会影响小行星的轨迹,如果小行星临近地球我们才想着防御,防御的力量有限。
不过也不用太过于担心,虽然“2023FK”属于“潜在危险小行星”,但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,仍旧有724万公里的距离,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不大。
即便撞击地球,砸中城市的概率也不高,因为地球70%的面积是海洋,陆地上还有许多冰原,沙漠,原始森林等无人区。
需要我们警惕的是,“2023FK”并不是唯一一颗会对地球会产生“潜在危险小行星”,据NASA统计,这类小行星多达2000颗,我们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小行星的策略。
在“重返月球”计划上频频失利的NASA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——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改变小行星轨迹的尝试。那么,这颗壮丽的“烟花”究竟是一场昂贵的作秀,还是切切实实在防御地球?
人类首次!NASA成功撞击小行星就在26日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和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研制的“双小行星改道测试”(DART)任务航天器成功撞击了一颗名为“迪莫弗斯”的小行星。
DART探测器的艺术图
若在此次小行星防御测试中,能成功改变其原有的轨道,那么这将是人类首次改变太空中自然天体的运动。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为了防御地球而做出的一次历史性努力。
该宇宙飞船主体高1.2米,长宽均为1.3米,重量仅为570公斤,这与被它撞击的、质量达数百万吨的“迪莫弗斯”小行星相比,简直是“以卵击石”。
据悉,执行此次撞击任务的“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”,是一个长久以来专门检测和追踪近地小行星,并鉴别可能飞向地球的大型物体,并提出转移方案的组织。而此次也是该组织首次执行“防御地球”的任务。
一直以来,“双生星”就被认为是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,不过据NASA方面的说法,不管“双生星”还是在两年前被正式命名为“迪莫弗斯”的“双卫一”几百年内都不会威胁地球,此次任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科学测试。且此次试验的撞击力度对“双卫一”轨迹的改变还不到1%,所以不必担心这两个天体会“瞄准”地球。
“双生星”直径与罗马斗兽场差不多
“防御地球”还是昂贵的作秀?对于NASA此次撞击小行星的试验,外界的看法褒贬不一。有人认为,此次试验有助于增强人类对小行星撞击的防范能力;也有人认为,此次试验在技术层面的意义不大,更像是为获得美国国会更多拨款的一次“作秀”。
首先,需要说明的是,地球确实存在被小行星撞击的危险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仅在2021年间,近地小行星飞掠事件就发生了1074次,此外,科学家还观测到有21颗小行星进入大气层。这些小行星飞行速度极快、撞击能量巨大,对人类的威胁着实不小。
其次,小行星能够带来生命,也能毁灭生命。当代,最著名的陨石撞击事件是2013年的“车里雅宾斯克陨石撞击事件”,当时一枚重约1万吨、直径约20米的陨石在俄罗斯上空突然爆炸,造成了上千人受伤。还有66亿年前,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撞击,更是直接造成了地球上所有非鸟类恐龙和全球75%动植物物种大灭绝。当今人类的科技水平当然不是恐龙可同日而语,但若地球被大号的小行星直接命中,带来的直接间接伤亡肯定也是全球性的。
NASA直播撞击瞬间——右侧为DART上的导航相机拍摄
拦截小行星在技术上有多难?想要防御小行星的前提首先是发现小行星,并对其进行跟踪观测,获取其精确的轨道后,再来评估其是否会对地球构成威胁。
若是预警时间长,以年为单位,应对主要有两种策略,一种是让具有威胁的小行星轨道发生偏转,使其不撞到地球,一次不行还可以多次撞击逐渐改变;另一种方法则是摧毁小行星,直接消除或降低其撞击地球的危害。
若是预警时间较短,例如只有几天或者几个小时,那一般就只能采取发射拦截导弹的方式,对小行星直接进行摧毁。主要有动能杀伤和核弹头杀伤两种方式,但是目前全球并没有处于值班状态的行星防御导弹,美俄的洲际导弹虽多,但并没有针对行星防御来特别设计。
考虑到小行星的材质和大小的不同,在采取动能杀伤拦截的方式时,若是没有平时对小行星物理参数的积累,可能会造成2种不利后果。一种是低估了小行星的能量,动能杀伤器相当于“以卵击石”,再或者残存的碎片依旧会给地面造成巨大损失等。
因此目前小行星防御的重点主要在解决探测和预警的问题上,首先发现,能撞到,其次才谈得上偏转或者摧毁。
导弹拦截小行星示意图
我国也将为“守护地球”贡献力量此前,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一次采访中提及,为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所带来的威胁,中国也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。首先,要完善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,在编目的同时判断出哪些是重危型;其次,研究和探索相关技术及工程,寻找解除威胁的技术和方法并加以攻克。
吴副局长还表示,我们将争取在“十四五”末期或2026年、2026年对某一颗对地球可能存在威胁的小行星,抵近观测并实施撞击。通过对改变小行星轨道进行技术实验,从而为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带来的威胁,同时也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。这一点上,美国如果能给别国分享已经进行的成功测试数据和经验,是对全人类都有益的。